古人在年龄的称呼上是非常讲究的,不同的年龄对应不一样的称谓,比如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十五岁,那么你知道金钗之年是指多少岁吗?赶紧和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吧。
金钗之年是指多少岁
金钗之年指的是女子十二岁,在古代,女子到了十二岁需要戴钗,之后金钗成为了女孩年纪的代称,关于金钗之年最早的说法见于梁武帝创作的《河中之水歌》,诗中写道“头上金钗十二行,足下丝履五文章”,意思是女子头上的钗饰很多,脚下还踩着由五色纹彩织成的鞋子。
而且古代的女子出嫁较早,通常及笄之后就能够嫁人,在正式出嫁之前,女子需找好婆家,所以等女子十二岁到十四岁这个年龄段的时候,她们要开始学会打扮自己,希望能求得如意郎君,当然到了现代,女子十二岁就直接说十二岁,并不是说金钗之年。
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
1. 赤子:初生的婴儿。
2. 襁褓:不满周岁,指婴幼儿时期。
3. 孩提:二三岁的儿童。
4. 始龀:七八岁的儿童,此时儿童开始换牙。
5. 垂髫:指三四岁到九岁的儿童。
6. 总角: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。
7. 豆蔻:本是植物名,代指十三四岁少女。
8. 及笄:代指十五岁的少女。
9. 束发:指男子十五岁。
10. 弱冠: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。
11. 花信年华:指女子二十四岁。
12. 而立之年:指男子三十岁。
13. 不惑之年:指男子四十岁。
14. 天命之年:代指五十岁。
15. 耳顺之年:代指六十岁。
16. 花甲之年:指六十岁。
17. 古稀之年:指七十岁的老人。
18. 耄耋之年:指八九十岁的老人。
19. 鲐背之年:古人九十岁的别称,泛指长寿老人。
20. 期颐之年:指一百岁的老人。